详细内容请看视频
几乎所有佛教徒都知道“三宝”是佛、法、僧,但若继续追问“什么是佛”“什么是法”“什么僧”,那么大概大部分佛教徒都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。
市面上能见到的佛教书籍,一般提及三宝的时候,往往会说:佛就是佛教的创始人、教主。法就是佛讲的道理。僧就是追随佛的修行者。然而这只是极为表层的理解。在佛教传统中,对三宝的定义一般有两种:以毗婆沙宗为代表的小乘佛教中的定义,以及大乘佛教中的定义。
1.毗婆沙宗对三宝的定义:
如《俱舍论》说:
归依成佛僧,无学二种法,及涅槃择灭,是说具三归。
所谓“佛宝”,只是能使佛之所以为佛的“无学法”,也就是尽智、无生智等无漏法。佛之所以是“觉者”,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法。所以所谓“归依佛”,真正归依的对象是佛的无学法,而不是佛这个人,也不是佛的色身。
所谓“法宝”,就是涅槃。也就是通过断除相续上的苦与烦恼而获得的择灭。这样的法宝是修行所证,并非是佛口中所讲出来的道理。
所谓“僧宝”,是指除了佛的无学法以外的“有学法”和“无学法”。四向四果八种补特伽罗之所以为圣者,就是因为他们相续中具备这样的无漏的有学无学法。所以所谓“归依僧”,归依的只是这些无漏法,而不是圣者本身。
2.大乘对三宝的定义:
大乘来说,佛与佛宝是一样的。也就是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、证一切智一切相智、大悲利益一切有情无有亲疏之别的佛陀。如龙树在《宝鬘论》中说:
解脱一切障,圆德所庄严,礼一切智尊,众生真善友。
因此从大乘的角度来说,佛的法报化三身都是佛宝。这也符合佛经中所说“归依佛,二足尊。”
所谓“法宝”,是指圣者相续中的灭、道二谛。如《宝性论》中说:
无思二分别,净明对治品, 离贪能离贪,法具二谛相。
所谓“离贪”,就是离欲。如经中说“归依法,离欲尊。”所谓“离欲”,共有二种:一是道谛,是离欲的方法;二是灭谛,是离欲的结果。
所谓“僧宝”,是指获得见道位以上的圣者。这其中既包括小乘的四向四果,也包含大乘的登地菩萨。如《宝性论》中说:
如尽所有内,智观清净故, 具慧不退众,具无上功德。
以智慧现证无我实相,这样的圣者,即使只有一位,也是僧宝。而世俗的出家人或者四位比丘以上构成的僧团,只是僧宝的代表,或叫“世俗僧宝”,并不是真正的僧宝。
《入阿毗达磨论》的归敬三颂,传统上有两种解释。一种解释即将三颂分别对应于三宝:
敬礼一切智,佛日无垢轮,言光破人天,恶趣本心暗。
这是敬礼佛宝:具备一切智、断除一切垢,有此圆满断证功德的佛陀,如同太阳一般通过他的言说教法,破除了人天流转恶趣的根本——心中如同黑暗一般的无明。我向这样的佛陀顶礼。
诸以对法理,拔除法相愚,我顶礼如斯,一切智言藏。
这是敬礼法宝:通过对法阿毗达磨的道理,拔除了一切众生对于诸法自相共相的愚痴,这就是一切智佛所讲的一切经律论三藏的所依——涅槃。我向这样的法宝顶礼。
劣慧妄说暗,覆蔽牟尼言,照了由明灯, 稽首然灯者。
这是敬礼僧宝:一切圣者,点燃了阿毗达磨之明灯,以其光明驱散了一切覆蔽佛陀教言的、劣慧者的邪说之暗。我向这样的僧宝顶礼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