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般灯

佛典中的“恶作”究竟读è zuò还是ù zuò?

先说结论:两种读法都有,然而二者的意思不同。

1.读è zuò时,多见于律藏。音译为“突吉罗”,如:


《四分律》:無主物疑取,減五錢,突吉羅。

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:若不滿者,得惡作罪。


上文两段话的内容是相近的,意思都是“如果偷无主的物品,价值不超过五钱的,犯恶作罪。”佛陀耶舍翻译的《四分律》中使用了音译“突吉罗”,而义净三藏翻译的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》中使用了意译“恶作”。这个词的梵文是:


duṣkṛta(ཉེས་བྱས།)

duṣ这个前缀表示“坏的、不好的、困难的”,而kṛta是kṛ的过去分词,表示“已经做了的,完成的,所作”。即“恶行”。如宋代法云编撰的《翻译名义集》中说:


突吉羅。《善見》云:“突者,惡也。吉羅者,作也。聲論正音“突悉吉栗多”。


古代音译成“突吉罗”,可能是来自俗语dukkaṭa/dukkaḷa,ṭa和ḷa是可以转换的,所以会叫“突吉罗”而不是“突吉吒”。所谓“声论正音”,就是梵语,即“突悉吉栗多(duṣkṛta)”。


所以,第一种“恶作”,音译为“突吉罗”,表示“不好的行为”,读作è zuò。多见于律典中。


2.读ù zuò时,多见于法相论典。如:


《俱舍论》:惡ù作者何?惡ù所作體名為惡作。


这是说,对于做过的事情感到厌恶ù,叫做恶作。也就是“后悔”的意思。

《大乘五蕴论》:云何惡作?謂心變悔為性。


恶ù作就是后悔。

这个词的梵文是:


kaukṛtya(འགྱོད་པ།)


它是由kukṛta加上ya词缀构成的。安慧在《五蕴论释》中解释说:

kutsitaṃ kṛtam iti kukṛtam | tadbhāvaḥ kaukṛtyam |


这是说kukṛta的前缀ku是表示“讨厌、鄙视(kutsita)”的意思。kṛta是所作。在kukṛta的后面加上ya词缀表示“对已经做的事表示讨厌”的这样一种状态,而ya词缀这里要求三合,所以就变成了kaukṛtya。


所以,第二种“恶作”,表示“对已经做的事表示厌恶“或“后悔”,读作ù zuò。这是一种心所(心理状态),属于“不定心所”之一,多见于法相论典中。

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