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节陈那的随行者提到了一个观点:心所是行动工具,心王是行动主体。月称依据《辩中边论》对此进行了驳斥。关于心与心所的本质关系问题,我和云丹法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(何谓“了境及差别”——印藏阿毗达磨对心心所本质区别理解的演变),发表于2018年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举办的“首届国际佛教学术研讨会”上,文章较长,这里大致总结一下要点:佛教历史上,在对心与心所本质的认知方面,有三种观点:
心与心所同体,持该观点的是早期的譬喻师与经部师,如觉天、法救、诃梨跋摩。
心与心所异体,持该观点的有说一切有部的毗婆沙师与唯识师,如世亲、安慧。
心与心所体一而返体异,这是藏传佛教的特殊说法,代表人物有荣敦巴与嘉曹杰。
此外,在对心与心所功能的认知方面,有四种观点:
心只能认识境本身,而心所只能认识境的特征。如安慧。
心只能认识境本身,而心所既认识境本身又认识境的特征。如护法、玄奘。
心和心所既能认识境本身,也能认识境的特征。如法救、诃梨跋摩。
心主要认识境本身,次要认识境的特征;心所主要认识境的特征,次要认识境本身。如嘉曹杰。
总结一张表格的话:
原文很长,一万多字。以后如果能在国内正式发表的话,再与大家分享吧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