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般灯

娑留那佛还是婆留那佛?——持续千年的误会

已更新:2023年8月19日

太长不看版:婆留那。

———我是太长分割线———

汉藏佛教中有一类佛号是常念的,如专门称名用以忏悔消业的佛号。这其中包括《大宝积经》所出的“现在世三十五佛”,以及《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》所出的“过去世五十三佛”。三十五佛和五十三佛加起来,就是汉传佛教常念的“八十八佛”。而藏传佛教中往往只念三十五佛。


《大宝积经》中说,诵持三十五佛的名号能够除罪乃至解脱:

《大宝积经·优波离会》:菩萨应当一心观此三十五佛而为上首,复应顶礼一切如来,应作如是清净忏悔。菩萨若能灭除此罪,尔时诸佛即现其身,为度一切诸众生故,示现如是种种之相,而于法界亦无所动,随诸众生种种乐欲,悉令圆满皆得解脱。


然而这其中有一尊佛号,绝大多数人可能一直是误念的。即:

婆留那佛


这尊佛的名号,在梵本中是Varuṇa,与吠陀中的水神同名。藏文中直接译为“ཆུ་ལྷ་(水神)”。注意:这一尊佛号和下一尊“水天佛”不同,“水天佛”的梵文是Varuṇadeva,藏文译为“ཆུ་ལྷའི་ལྷ་”,即水神之神。


唐代不空三藏所译的《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》也作“水”解:


娜谟水王佛、娜谟水天佛……


传统解释中,这尊佛的名号也是“水”义,如书玉律师的《大忏悔文略解》:


娑留那者,此云甘露水。谓甘露有起死回生之功,佛法具转凡成圣之德,有此功能,故名娑留那也。


所以,不论是“婆留那”还是“娑留那”,其实都对应于梵文的Varuṇa。


梵文中的“va”字,汉语中多用“婆”字对应,比如:

sarva(一切)——萨

deva(天神)——提

gandharva(食香)——乾达

……


不胜枚举。

而汉语中的“娑”字,多对应梵文的sa或śa,比如:

śālavṛkṣa(树名)——罗树

gara(海)——伽罗


由此可见,梵文的Varuṇa应该音译为“婆留那”,而不是“娑留那”。


但是大正藏收录的《大宝积经》确实写作“娑”:


《大正藏·大宝积经》

而这个异写,不是从大正藏才开始错的,而恐怕是从唐代就一路错下来。敦煌写经中《大宝积经》写本,同样是“娑”:


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写经第6册·大宝积经


但《大宝积经》中这一段三十五佛的内容,其实并不是原创翻译,而是完全承袭了更早的西晋敦煌三藏翻译的《佛说决定毗尼经》。两部经中三十五佛的译名完全一样,甚至佛号之后的忏悔文也是一模一样:

如是等一切世界,诸佛世尊常住在世,愿诸世尊慈哀念我,若我此生、若我前生,从无始生死已来,所作众罪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见作随喜。若塔、若僧、若四方僧物,若自取、若教他取、见取随喜。五无间罪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见作随喜。十不善道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见作随喜。所作罪障,或有覆藏、或不覆藏,应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诸余恶道,边地下贱及弥戾车,如是等处所作罪障、今皆忏悔。


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120卷本《大宝积经》,本就是菩提流志三藏充分借鉴吸收前人翻译成果的编译。如《开元释教录》中说:


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(单重合译,神龙二年创首,先天二年功毕)右此部经新译旧译四十九经合成一部。于中析取二十六会三十九卷,为菩提流志新译。余二十三会八十一卷,并是旧译勘同编入。已备余录,故不重存。其新译会,名具如别录。初第十一卷宝积部中依次编列。


也就是120卷《大宝积经》有三分之一都是重录旧译。而《佛说决定毗尼经》其实就是《大宝积经·优波离会》的同本异译。《开元释教录》中说:


《决定毘尼经》一卷(一名《破坏一切心识》。初出与《宝积·优波离会》同本异译。祐云:“众录并云于敦煌出,不显译人,传云晋世出,未详何帝时。”)


在大正藏版的《佛说决定毗尼经》中,三十五佛处是“婆留那”,而在嘉兴藏中则仍作“娑”。在房山石经唐代的刻本中,还是“娑”:


房山石经中的《决定毗尼经》(隋唐时期)


细节图


所以,非常可能是对《决定毗尼经》的误写,直接导致了《大宝积经》的误写。而且这个误写是从唐代就开始的。然而,难道是所有的版本都有误吗?并不是。《碛砂藏》是对的!下面是以《赵成金藏》为底本的《中华大藏经》:


《中华大藏经·大宝积经》(赵城金藏)


可以看到,《赵城金藏》也误写了。但是这里有一条校注:


《碛砂藏》作“婆留那”


那么这个是孤证吗?不是。除了《大宝积经》和《决定毗尼经》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文献也提到了三十五佛,它是唐代西崇福寺沙门智昇写的《集诸经礼忏仪》。智昇是个研究佛经版本的专家,上文提到的二十卷《开元释教录》就是他的代表作。他对于当时“同本异译、旧目新名、疑经违经、单品别翻”等等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,因此他作品中的用字是非常可靠的。在《集诸经礼忏仪》中,他直接直接引用了《决定毗尼经》的三十五佛名号,在其中便作“婆留那佛”。大正藏、嘉兴藏都是如此:


《嘉兴藏·集诸经礼忏仪》


文末注明出自《决定毗尼经》


也就是说,唐代智昇看到的《决定毗尼经》是作“婆留那”的。


到此,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思路:


梵文本作:婆留那(Varuṇa)


西晋译《决定毗尼经》作:“婆留那”

唐代《决定毗尼经》出现了两种写法:“婆留那”和“娑留那”

正:唐代智昇依据“婆留那”版《决定毗尼经》写成的《集诸经礼忏仪》

误:隋唐房山石刻《决定毗尼经》依据“娑留那”而刻成


《大宝积经》三十五佛处根据《决定毗尼经》译成

正:《碛砂藏》中《大宝积经》作“婆留那”

误:敦煌写经中某部《大宝积经》作“娑留那”

误:宋代房山石刻《大宝积经》作“娑留那”

误:《嘉兴藏·大宝积经》作“娑留那”

误:《大正藏·大宝积经》作“娑留那”

正:《大正藏·决定毗尼经》作“婆留那”


此外,刘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《观虚空藏菩萨经》所列三十五佛中“婆留那佛、水天佛……”也是一个证明。


——完——




1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