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见视频18:05
宋代的《翻译名义集》中引用《大智度论》(以下简称《智论》)对“比丘”和“阿罗汉”二词的解释,并总结说:
此具三義:
一殺賊,從破惡以得名;
二不生,從怖魔而受稱;
三應供,因乞士以成德。
短短三句话,其实含摄了《智论》中所说的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三义,并且说明了他们的对应关系。
依据《智论》,比丘bhikṣu这个词和阿罗汉arhan这个词,分别有三种含义:
——第一种——
比丘bhikṣu来自词根√bhid和词根√kliś,
√bhid是“破”,√kliś变成名词kleśa是烦恼。从bhid-kliś变成bhikṣu,如《智论》说:
復次,「比」名破,「丘」名煩惱;能破煩惱,故名比丘。
而阿罗汉arhan来自ari和√han,
ari是敌人、贼,√han是杀。从ari-han变成arhan,如《智论》说:
「阿羅」名「賊」,「呵」名「殺」,是名「殺賊」。
比丘修行,破除烦恼恶行,终成阿罗汉,杀一切烦恼贼。
——第二种——
比丘bhikṣu来自词根√bhī和词根√śak,
√bhī是恐怖、恐惧,√śak是能够,从bhī-śak变成bhikṣu,如《智论》说:
復次,「比」名怖,「丘」名能,能怖魔王及魔人民。
而阿罗汉arhan来自a-√ruh,
a是否定前缀“不”,√ruh是出生,生长,变成名词是roha,从a-roha变成arhan,如《智论》说:
復次,「阿」名「不」,「羅呵」名「生」,是名「不生」。
比丘修行,令四魔、蕴魔、天子魔、烦恼魔怖畏,终成阿罗汉,一切内外魔障永不生起。
——第三种——
比丘bhikṣu来自词根√bhikṣ,
√bhikṣ是乞讨,从bhikṣ变成bhikṣu,如《智论》说:
比丘名乞士,清淨活命故,名為乞士。
而阿罗汉arhan来自√arhat,
√arhat是应该(供养、崇奉)的意思:pujayitum arhati。从arhat变成arhan,如《智论》说:
復次,「阿羅呵」名「應受供養」。
比丘以乞食资身而成办修行,终成阿罗汉,应受一切人天供养。
由此,从梵文的角度,便可以理解龙树菩萨所展示的从比丘三义到阿罗汉三义的修行路径:
一杀贼,从破恶以得名;
二不生,从怖魔而受称;
三应供,因乞士以成德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