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般灯

“比丘”与“阿罗汉”的三种含义:梵语入门(第8课)


详见视频18:05

宋代的《翻译名义集》中引用《大智度论》(以下简称《智论》)对“比丘”和“阿罗汉”二词的解释,并总结说:

此具三義:


一殺賊,從破惡以得名;

二不生,從怖魔而受稱;

三應供,因乞士以成德。


短短三句话,其实含摄了《智论》中所说的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三义,并且说明了他们的对应关系。

依据《智论》,比丘bhikṣu这个词和阿罗汉arhan这个词,分别有三种含义:

——第一种——

比丘bhikṣu来自词根√bhid和词根√kliś,

√bhid是“破”,√kliś变成名词kleśa是烦恼。从bhid-kliś变成bhikṣu,如《智论》说:


復次,「比」名破,「丘」名煩惱;能破煩惱,故名比丘。


而阿罗汉arhan来自ari和√han,

ari是敌人、贼,√han是杀。从ari-han变成arhan,如《智论》说:


「阿羅」名「賊」,「呵」名「殺」,是名「殺賊」。


比丘修行,破除烦恼恶行,终成阿罗汉,杀一切烦恼贼。

——第二种——

比丘bhikṣu来自词根√bhī和词根√śak,

√bhī是恐怖、恐惧,√śak是能够,从bhī-śak变成bhikṣu,如《智论》说:


復次,「比」名怖,「丘」名能,能怖魔王及魔人民。


而阿罗汉arhan来自a-√ruh,

a是否定前缀“不”,√ruh是出生,生长,变成名词是roha,从a-roha变成arhan,如《智论》说:


復次,「阿」名「不」,「羅呵」名「生」,是名「不生」。


比丘修行,令四魔、蕴魔、天子魔、烦恼魔怖畏,终成阿罗汉,一切内外魔障永不生起。


——第三种——

比丘bhikṣu来自词根√bhikṣ,

√bhikṣ是乞讨,从bhikṣ变成bhikṣu,如《智论》说:


比丘名乞士,清淨活命故,名為乞士。


而阿罗汉arhan来自√arhat,

√arhat是应该(供养、崇奉)的意思:pujayitum arhati。从arhat变成arhan,如《智论》说:


復次,「阿羅呵」名「應受供養」。


比丘以乞食资身而成办修行,终成阿罗汉,应受一切人天供养。


由此,从梵文的角度,便可以理解龙树菩萨所展示的从比丘三义到阿罗汉三义的修行路径:


一杀贼,从破恶以得名;

二不生,从怖魔而受称;

三应供,因乞士以成德。


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