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般灯

法身舍利(梵语入门·第18课)



据说当年佛陀游行至王舍城时,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还是婆罗门,听说佛陀前来,便入城去看。当时看到一位比丘,名为阿说示(马胜 aśvajit),著衣持钵,入城乞食。舍利弗看到他神色服饰异于常人,诸根调伏静默,于是上前问道:“你师父是谁呢?”


阿说示比丘回答道:“释迦族的太子,厌患老病死苦,出家学道,得无上菩提,是我的师父。”


舍利弗说:“那你给我讲一下你师父讲的法吧!”


阿说示比丘说:


诸法因缘生,如来说是因,

彼法因缘尽,是大沙门说。


舍利弗闻此偈颂即刻生信,然后再告之目犍连,二人终成佛陀座下智慧神通第一的两大弟子。


这一个偈颂,其实包含了佛教最根本的道理:缘起与四圣谛。


一切法皆亦因缘而有,这是佛教的根本。

此外,四句分开来看,则分别宣说了苦集灭道:


诸法因缘生——一切有漏法皆以业及烦恼为因而生,这是苦谛

如是说是因——众苦之因即是业及烦恼,这是集谛

彼法因缘尽——一切苦集终有灭尽,即涅槃,这是灭谛

是大沙门说——大沙门佛陀说了通向涅槃的道路,即智慧,这是道谛


因此这样的偈颂不仅仅是偈颂,还被看做是如来法身的象征,称为法身舍利。


一般来说,可以装入佛像佛塔中的舍利有三种:

  1. 生身舍利:即如来遗骨。

  2. 法身舍利:即上文所说“缘起法颂”。

  3. 像身舍利:即诸佛圣像。

如唐代义净三藏在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中说:


又复凡造形像及以制底,金银铜铁泥漆甎石或聚沙雪。当作之时,中安二种舍利:一谓大师身骨、二谓缘起法颂。其颂曰:

诸法从缘起,如来说是因;

彼法因缘尽,是大沙门说。

要安此二,福乃弘多。由是经中广为譬喻,叹其利益不可思议。


这里,“形象”指的是佛像,“制底”指的是佛塔。


这一颂的梵文,是生韵(jāti)类的圣母韵(āryā):


ye dharmā hetuprabhavā (14个mātra)

hetuṃ teṣāṃ tathāgato hy avadat / (18个mātra)

teṣāṃ ca yo nirodha (12个mātra)

evaṃvādī mahāśramaṇaḥ // (15个mātra)


🎵ye dharmā🎵(点击左侧链接听取)


兰扎体、钩体、藏传转写、藏译四体缘起法颂


一般来说,符合12·18·12·15个mātra的排列的就属于圣母韵(āryā),其中一个轻音节是1个mātra,一个重音节是2个mātra。这里虽然第一句是14个mātra,但也可以算作是圣母韵。


在印度,这一颂被广泛地刻在佛像上、书写在贝叶经的最后,也被写成经卷安置于佛像佛塔之中。同时,在佛像、佛塔开光时,也要念诵这一颂的梵文,以期诸佛菩萨安住于塔像之中,这个传统在藏传佛教中至今保留。


印度佛像上的缘起法颂


梵文贝叶经上的缘起法颂


佛塔擦擦上的缘起法颂

7 次查看0 則留言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