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般灯

辩论中的“鸡同鸭讲”:《中论·明句释》梵藏对读及汉译(第10次)


我们在和别人争论某件事时,往往处于一种“鸡同鸭讲”的状态。我们说的是一回事,而对方说的却是另一回事。


在有些情况下,这种状态不会影响我们说服对方:


比如佛教徒和胜论师讨论“声无常”的时候——


虽然在佛教徒看来,“声音”是四大所成的,而在胜论师看来,“声音”不过是虚空的属性。但仅提到“声音”本身的时候,双方都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。


所以清辩说:


我们辩论的时候,总是以总体上的某事作为辩论的主题,而不是以个别的某事作为辩论的主题。


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对的。比如A和B在讨论“苹果好吃还是橘子好吃”的时候,A和B是不能用“自己家里刚买的新鲜橘子”和“对方家里快要烂了的苹果”来做比较的,而是要对比总体上苹果和橘子哪个更好吃。虽然他们很可能讨论不出任何结果,但对于“要讨论的事物”他们起码达成了共识。


但有些时候,双方是根本无法就“要讨论的事物”达成共识的。比如东北人A和南方人B要讨论“柿子炒鸡蛋”好不好吃的时候,在东北人A的概念中,柿子=西红柿,而在南方人B的概念中,柿子=柿树的果实,那么在这个时候,他们即使讨论得天花乱坠,也还是鸡同鸭讲,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

所以月称对清辩提出批判说:

当清辩你对毗婆沙师立宗“眼等胜义不生”的时候,你说的“眼等”,是假有世俗有的眼等,而毗婆沙师认为的“眼等”,是实有胜义有的眼等。所以你们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。对于“眼等”而言,并不存在一个超越了世俗与胜义的“总体上的眼等”,所以你的立宗根本就是失败的。


所以佛说“依义不依语”:我们说的可能是同一个名词,但在各自心中其内涵很可能不同。但也不能因为“依义不依语”,就把语言完全抛弃,认为“随便说什么都可以,只要表达出意思即可”,因为“随便说”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混乱而不是让人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。所以“依义不依语”的真正意思是,当“语言”和“实际要表达的内容”发生冲突时,要以“实际要表达的内容”为准,不必纠结于文字表面。而不是“不能依靠语言”甚至“抛弃语言”的意思。

2 次查看0 則留言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