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俱舍论》梵藏汉对读的完结与《入阿毗达磨论》
这一次的对读,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读:逐字逐句阅读梵文、藏译、真谛三藏译本、玄奘三藏译本,辅以梵文《称友疏》、普光法师的《俱舍论记》、法宝法师的《俱舍论疏》。
这一次的对读,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读:逐字逐句阅读梵文、藏译、真谛三藏译本、玄奘三藏译本,辅以梵文《称友疏》、普光法师的《俱舍论记》、法宝法师的《俱舍论疏》。
《大宝积经》中三十五佛名号处,有一尊为“娑留那”佛。但这其实是个从唐代就延续下来的讹误。《宝积》中这一段三十五佛的文,完全照搬西晋翻译的《佛说决定毗尼经》,而该经中其实作“婆留那”而不是“娑留那”。
如果众生本来是佛,只不过被无明迷住了慧眼,那成佛就是没有意义的——已经成佛的人还会被迷,那成不成佛又有什么区别呢?
在辩论的时候,当某人提出某种观点时,他是试图去让对方像自己接受这个观点一样,来也接受这个观点。那么,他自己通过什么道理接受这个观点,就应该告诉对方那个道理。
无神论A说:红毛鬼不吓人。 有神论B反驳说:所有的鬼都吓人,你怎么说红毛鬼不吓人?你是自相矛盾。
今日是2月4日,立春。也是我受近圆戒七年的日子。以此小小读经功德,愿中华大地疫病消除,一切众生安乐无恙,悉发菩提心,同证等觉位。
此处除了有佛教的影响,亦有印度教的深厚影响。这些影响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古代室利佛逝与爪哇的特殊文化。当时过境迁,这些文化封存于断壁残垣的庙宇中、断头残臂的石像中,以及斑驳而难以辨认的铭文中时,当这里本地的居民已经抛弃了祖先的信仰时,我们这些“外来人”,又该如何思如何想呢?
佛说般若经,主要是为弥勒等大菩萨广说菩萨行。因此不读弥勒菩萨所传的《现观庄严论》,则会以为“般若偏空,文字重复”;若能经论对读,则可见“广中略三部般若”详备大乘境行果——三智为境、一切相等为加行、法身事业为果。每段般若经文的隐义均配合大乘修行次第,无有杂乱。
因为没有择法,就没有 用以息灭烦恼的方法, 又世人由于烦恼而在这个三有的海中漂泊, 由这个原因,所以传说这个(对法)是被大师所说的。(1.3)
带着随行的无垢慧就是对法, 以及为了得到她(tatprāptaye)的她(yā)和彼(yad)论。 那个由义而进入其中, 或那个是这个的所依,所以叫“对法藏”(1.2)
我对俱舍乃至整个阿毗达磨的理解,仍然处于初学的阶段,因此这个视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学,兼或能帮助一些对俱舍感兴趣的同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