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命令语气的用法:梵语入门(第13课)
初学者往往会搞不清楚命令语气(imperative)和祈愿语气(optative)的区别。事实上,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。

“佛”的梵文是什么意思?藏文为什么译成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?(梵语入门·第12课)
一般了解佛教的人,大概知道“佛”的意思是“觉者”。但这个词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。

梵语11字偈颂的唱法:梵语入门(第11课)
梵语中常见的11字偈颂有三种,分别是indravajrā 天帝杵; upendravajrā 近帝杵; aupajāti 近生。 它们三者的唱法相同,只是在前两个音节略有不同。

佛教说的“眼根”并不是“眼睛”:入阿毗达磨论导读(第6次)
佛教十八界中,有五根和五境。其中“五根”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“五境”则是五根认识的对象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所触。然而佛教说的“五根”,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“五种感觉器官”,而是极小的、以极微的形式存在的色法。

地狱如梦:《中论·明句释》梵藏对读及汉译(第16次)
凡夫的人生,犹如一场大梦。在这场梦中有喜有忧,然无一真实。从这场大梦中完全醒来的,唯有无上的觉者——佛陀。

为什么不应该将梵语第一格称为“主格”:梵语入门(第9课)
许多中文的梵语教材中,习惯将梵语的第一格称为“主格”,第二格称为“业格/宾格”,等等。严格来说,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。

虚妄的法也能是成佛的因吗?(《中论·明句释》梵藏对读及汉译(第15次))
一切有为法虽然都是虚妄的,但仍然是有作用的,它既可以是杂染烦恼的因,也可以是清净解脱的因。

“佛法”“诸法”“法界”——这些“法”的意思都不同( 梵语入门第7课)
在佛教中,“法dharma”是一个高频词,几乎随处可见。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多义词,佛经中提到的这些“法”,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。

佛教十二天神是个啥:梵语入门(第6课)
在密教的仪轨中常会出现“十二天众”,他们本来是印度教的天神,被佛教收编为护法,护持十方(四方、四隅、上、下),再加上日神与月神,于是就成为了十二天。

如何分辨“了义经”和“不了义经”?(《中论·明句释》梵藏对读及汉译(第14次))
佛经中有时说“有生有灭”,有时说“不生不灭”,这并不是因为佛说的话自相矛盾,而是由于佛陀因机设教,针对不同的众生宣说对他们最为有利的内容。因此,后人在阅读这些佛经的时候,就要了解到底哪些是实说(了义),哪些是权说(不了义)。

印度文豪心目中的世界之母:梵语入门(第5课)
印度历史上有两大文豪,一位是迦梨陀娑(Kālidasa),一位是马鸣(Aśvaghoṣa)。他们在古代印度的地位,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的李白与杜甫。

佛教说的四大元素是什么:入阿毗达磨论导读(第5次)
印欧古典文明中,经常提到物质世界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。它们是:地、水、火、风。但佛教对此有着特殊的解释。了解四大种,对于修行又有什么帮助呢?

一首诗既能赞叹师长又能记住八个格:梵语入门(第4课)
印度和中国都是极为强调“尊师重道”的国家,佛教中善财童子、常啼菩萨等依师的公案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。今日恰逢毘舍佉月月圆,相传为佛陀降诞、成道、涅槃之日,愿以此颂礼赞一切天人导师、无上大师释迦牟尼佛!

因为不懂语法,国王被妃子鄙视了:梵语入门(第3课)
童鞋们,盆友们,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 没文化,是会被老婆/老公鄙视的。 明天是五四青年节,让我们都来争当有文化的年轻人吧! (怎么才能显得有文化?学梵语呀!)




















